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05
□方卉
“好的文字都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流暢縝密的表達是長期的厚積薄發”“每一篇文字讀來都令人感覺唇齒生香,空氣中彌漫著棗花淡而清幽的香味,那么熟悉,那么親切,仿佛回到了故鄉的老屋,聽父母講一些遙遠歲月中的故事”……
這是我讀完楊星讓老師《像魚兒一樣游》這本書時,情不自禁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話。他的每一篇文章,如秋水潺潺,讓我們仿佛坐在歲月的河邊,讓清冷的河水喚醒了童年趣事,喚醒了至愛親情,喚醒了成長路上師友襄助之情,喚醒了淹沒在小巷中的鄉音鄉情,喚醒了曾經青春時期萌動的理想,更是給予了我們一種向上的力量。
此刻,想起清代詩人袁枚的小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覺得楊老師的文章纖塵不染、初心若素、短小家常而又蘊含了人生最樸素的哲理,給予了我這樣一個平凡而又不甘平庸、熱愛文字卻又無所建樹的人一種信心和勇氣。我想學做那不起眼的小小苔花,在陽光下像牡丹一樣去努力綻放,去尋找新的目標,去面對新的自己,去開始新的生活。
這本書共九輯,楊老師把自己的文章分門別類形成了前七輯。在閱讀中,我讀到了鄰家大嫂的質樸孝親,走街串巷藝人的艱難不屈,以及一個個活躍在記憶中的鄉村民俗和人物故事;讀到了老屋中讓人感動的兄弟情義,仿佛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讀到了沉沉的扁擔壓在父親肩上的負荷,讀到了石榴花火紅季節里母親紡織的穿梭身影;讀到了星星點燈照亮文學之路的眾多文學前輩……
總之,楊老師用幾十年傾情釀造了一杯濃香醇厚的棗花蜜,讓我們這些鐘情于文字的小蜜蜂們傾心追隨。特別是讀《雅倩的追求》一文時,雅倩的那句“她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書;她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只要是作家”,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上。我被這些文學前輩為文學、為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深深感動。
第八九輯是海琳老師的作品,她女性優美細膩感人的文筆讓人流連忘返,這樣一個“近墨者”給予了我深深的啟示:在文學這條充滿荊棘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都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像《西西弗神話》中的故事一樣,百千萬億次地去讀、去寫、去思考、去重復,直至文字從我們的心底、靈魂里流淌出來……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會謹記老師的教誨: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是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應該是人民的作家,有責任去記錄發現,傳承文明,以我所書所寫去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去感召引領他人去追求美好的東西,用自己純真而縝密的思考去引領時代新風。作家更應先學做人,文如其人品自高,讓閱讀者隨時從你我的文字中感知美好,并給予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一種向善向上的力量。讓閱讀者覺得:當下值得,人間值得。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想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故鄉,把那片深情的土地再細細地走一遍。那里是我們生命的原鄉,給予我們最豐厚的營養,正如柳青筆下的皇莆村,賈平凹的棣花鎮,莫言的高密鄉,陳忠實的白鹿原……這些文學大師扎根在家鄉的土地,默默耕耘,深情創作,把自己最真摯的感情都奉獻給了這片熱土……這是星讓老師在告誡我們,文學就是人學,只有熱愛自己所擁有的,才能企及自己所期盼的,才能尋找到撥動靈魂的筆觸,才能讓我們筆走龍蛇,才能讓我們寫出最富有韻律的時代強音。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要把它捧給我七十五歲的老母親去讀,在閱讀中陪伴我的雙親,讓他們在書中讀到他們的青春、壯年和今天,告訴他們生活的美好。讀這本書時,我時時感覺自己依偎在母親的身邊,母親的身影和書中的故事融為一體。在那曾經的日子里,是雙親用他們瘦弱的身軀托舉著我們這些兒女,托舉著我們的今天和未來,我們將永遠銘記。我更希望母親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能體會到人生的另一種況味:讓書中的點滴書寫,點亮她曾經青春年少時的那些夢想,讓她重歷一次青春。這也許是我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要在雨夜安靜的燈光下,給歲月深處曾經給予了我生命光明,以星星之火在那些幽暗歲月里給了我力量、點撥和鼓勵的知己、恩師、貴人寫一封感恩的信。感恩他們曾經把最純真的信任和相伴給了我,從此點亮了我的人生;感恩他們在我成長過程中給予的提攜和知遇,讓我有幸和這么多朋友結伴而行,讓我有力量、有認知、有勇氣去跨越鴻溝,去翻越更險峻的山峰,欣賞到更多更美的風景。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有幸讀到老師的這本書,有幸結識到這么多文學益友,感受他們的文人風骨,我愿意做一只辛勤的小蜜蜂,在生活的百花園中堅持采擷,沿著前輩的足跡默默耕耘,未來,也為這人間留下芬芳一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