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05
□楊洪惠
翻開《虞鄉縣志》,赫然寫著古虞鄉八景,其中一景為“石鐘曉鳴”,是這樣描述的:“石鐘曉鳴,在縣東南十五里:真人洞懸石鐘,雞鳴昧旦,應候自鳴,踈星將落,海曙初升,鏗然一聲,喚醒多少夢。”這是說,真人洞中懸有石鐘,在破曉時分,石鐘應時而鳴。此時天上疏星幾朵,欲落未落,天色漸亮,曙光初現,鏗然一聲鐘鳴,喚醒人世間多少清夢。這樣的記載難免讓人對這一奇景產生好奇,總想搞清楚其中的“真人”是誰?“石鐘”為何?也想聽聽那“鏗然一聲”,更想親臨現場感受一下古虞鄉八景之一的神奇。
那么“石鐘曉鳴”的真人洞具體位置在哪里?
(一)
首先我們研究《虞鄉縣志》,想從中獲取“石鐘曉鳴”的具體位置。如前所述,其在“縣東南十五里”,但是縣志有關華胥峰的記載是這樣的:“石錐山,一名華胥峰(見喬元亮陳真人洞碑),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天柱峰東石鹿谷(舊有石鹿因名),林巒峭壁,川原奧衍,一峰突出,岑銳插天,隋書有石錐山即此……中有陳真人洞,幽深寬敞,上懸石鐘,故又名石鐘嶺。華州處士陳道州,卜居谷口,建立書屋。”
根據《虞鄉縣志》的這兩條記述,一個寫“在縣東南十五里”,另一處記述“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我們不禁產生疑問:這是一個地方嗎?說的是一回事嗎?于是,我們又先后尋訪了當地的老者、學者等近20人,都說石鐘洞在青龍峪華胥峰東側,老百姓多數稱真人洞。而青龍峪位于永濟市虞鄉鎮石衛村正南,距521國道2公里處是峪口,進峪后距離華胥峰有8公里,峪內因有磷礦和青石礦開采所以有路,車可以徑直開到華胥峰山根。
所有的功課做好后,我們便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驅車直奔華胥峰,一路看到青龍峪奇石矗立,流水嘩啦,漫山青翠,空氣清新。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華胥峰腳下,順著西邊崖根向北而上,行進150多米到更靠近崖根的地方,只見向上去的山坡橫亙出大量巨石,我們只能四肢并進、攀爬而上,直接上到懸崖峭壁邊上,然后繼續向前。此時猛然聽見水聲嘩嘩,愈近愈響。
拐過一個彎,眼前出現一個50多米的山口,外寬里窄,呈喇叭狀,地勢向上傾斜。仰視50多米處,一個巨大的山洞進入視野,洞口呈三角形。“那就是真人洞。”向導告訴我們。
(二)
蹚過腳下淙淙的流水,我們急切來到洞口,只見洞高兩丈、深十丈,地勢呈向上狀態,越往里地勢越高,洞容越來越小。洞頂由兩種不同的石壁相互支撐構成,交界處多處滴流出山水,清冽甘甜,涼氣逼人,洞外聽見的水聲便由此而出。身處洞底,空氣清新,涼爽異常,心曠神怡。
向導介紹,洞頂原有一股粗大之水,在20世紀70年代開采磷礦之時,地質勘探從洞頂鉆探后流水變小,十分遺憾。我們環視四周,發現洞底到處是被水沖擊的坑穴,這些坑穴便是千萬年來洞頂山水沖刷導致。洞邊兩側的鐘乳石,趁著洞口的微光發出晶瑩的光芒,五顏六色,賞心悅目。
我們四下尋找,并沒有看到傳說的“石鐘”,也沒有聽到“鏗然”的聲響。向導說,曾經的“石鐘曉鳴”已經不復存在,成了歷史的記憶。雖然遺憾,但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氣勢非凡的水簾洞,仍覺得不虛此行。
洞口處有兩三丈長、一人多高的石墻,我們感到奇怪,詢問向導。向導告訴我們,這里原來是一座廟宇,里面雕刻有陳真人石像,其前面臥著一頭石刻的梅花鹿。這里還流傳著陳真人和梅花鹿最后都成了神仙的傳說。
洞內原來有幾方石碑,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推下山坡。縣志所述的“喬元亮陳真人洞碑”就是在那時被毀,當地老者說,現今石碑仍被埋在山坡石頭下,什么時候能重見天日,都是大家期盼的。
交談中我們了解到的是陳真人,不過,這個陳真人是縣志上所述的華州處士陳道州嗎?另外,傳說中喬元亮和陳真人羨慕石鐘洞這世外桃源,都是在這里修行的道人術士,這些人都與石鐘洞有關。具體是什么情況呢?我們帶著疑問,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石鐘洞。
(三)
翻遍《虞鄉縣志》,所能看到的有關“石鐘曉鳴”或是石鐘洞的記載,就是上述所講,最終還是沒有搞清陳真人的具體情況,更沒有搞清那美麗的“與鹿成仙”的傳說,于是我們把求證范圍擴大到華胥峰南側的芮城縣。
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們終于在《芮城縣志》上看到了這樣的記載:“晉——石鐘真人,石湖村人,姓陳氏行三,名字未詳,隱于北山石室中,其室頂懸一石,狀如鐘,故曰石鐘真人。真人頓絕塵慮,一日有蟾負芝草來止石上,真人視之曰:我聞得食芝草即可輕舉,然有損于蟾,吾不忍為!其后蟾復置芝草于地,真人取而食之,蟾竟去不復至。又有野鹿入洞同宿,乃真人來京,鹿負行李隨之,一夕夢神人告之曰:仙籍有汝名字,又贈汝符職當行雨,此鹿即龍也,今大旱張榜禱雨,爾其收榜。既覺驚異,黎明收榜。入靜室中,梵香默禱,俄爾云布,遠近雨沾足。明日官屬來謝,則真人已與前鹿冉冉上升,眾以手加額,極目不見矣。”從這些記載中我們終于明白,所謂真人洞的真人是芮城石湖村的陳子山,并非華州處士陳道州,陳子山因給百姓祈雨,解除大旱,造福于民而“羽化成仙”。
在《芮城縣志》中,同時看到芮城籍明代廉臣劉良臣賦詩《游石鐘洞》,曰:“巉巖有逸臾,習靜恒于茲。地僻人來少,溪深鹿過遲。采芝香入炊,禱雨水流?。跨鶴倏然去,長生未可期。”
另收錄有近代教育家、革命家芮城名人景耀月《石鐘洞》詩一首:
秾秾甘棗山,巔頂花溢塢。
朱煙蔽萬仞,赤云覆洞宇。
蒼丘周四外,借問此何處?
碩草翩翻紫,或者即玄圃。
其上泉涔涔,空蒙如霧雨。
云是石鐘山,殆有石鐘乳。
噏之冽丹霞,飲此花色嫵。
綠發一仙人,倫儕每四五。
從來服沆瀣,朝陽回肺腑。
羽衣紛環云,晨暮集巖岨。
綠崖懸靈液,上下恣挹取。
飄飖游首山,翱翔戲河渚。
雷水才經眼,誰知此歲古。
玄鹿銜草勤,黃蟾負芝苦。
盈谷迷碧黮,智烏期變語。
艱哉微禽化,音節非自主。
群義策孤日,勁往迅驚弩。
俗士第朽質,容光日夜腐。
川上悲老邁,雷嘆愿何補。
這些詩作,都描寫了石鐘洞的景象和美麗的傳說,后者還抒發了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革命尚未成功的感嘆。
從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石鐘洞的傳奇歷史,感慨“石鐘曉鳴”不愧為古虞鄉縣八景之一。隨著時光流逝,過去的輝煌只能在史書上看到,看到歷史的傷殘、看到洞口廟宇的殘垣斷碑,不免有些感嘆和惋惜。讓人欣慰的是,如今仍有流水嘩啦,還有斑斕的鐘乳石、史料記載和美麗傳說,訴說著那段歷史的不凡與獨特。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