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05
如果說骨骼讓人擁有運動的力量,那么關節則為人提供了運動的支點。人體一共有206塊骨頭,明確命名的關節有78個。小小的關節連接著堅硬的骨骼,讓其得以活動自如。
阿基米德說過,給他一個支點,他就能撬起地球。作為一名醫生,為了讓患者“行得端、坐得直”,周志康跟骨頭“較勁”將近30年。
周志康為患者手術
1.啃最硬的骨頭
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共有100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同時,關節炎也是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發病率極高。有關資料顯示,關節炎在我國的總發病率約為13%,65歲以上人群中的50%患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炎。而周志康所在的市中心醫院關節外科,就是專門跟關節炎“作對”的科室。
1996年,從長治醫學院畢業的周志康帶著對醫學的一腔熱血,進入市中心醫院骨科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能力,追求更為精湛的醫術,其間,他曾前往北京301醫院交流學習。隨著專業技能的拓展,周志康越發感到自己身上的重擔:“每次看到患者那雙期待的眼神,我就越發感到必須全力以赴,容不得一絲的馬虎與疏漏。”
2016年,為豐富學科內涵建設,規范疾病診治,市中心醫院成立了多個跟骨科相關的亞專業科室,關節外科就是其中的一個。2021年,當時,已經在原科室待了23年的周志康完全可以選擇留下來,循序漸進地繼續“成長”。但為了整個骨科的集團發展,院領導找到周志康,希望他接過關節外科的重擔。這意味著,50歲的他要跳出舒適區,二度“創業”。對周志康這樣的資深醫生來說,他既擅長創傷骨科手術,又精通關節手術,讓他選擇一個專業而不再涉足另一個領域,對他來說確實是一種痛苦的抉擇。
沒太多考慮,周志康接過了擔子:“作為一名黨員,要接受組織的安排;作為一名醫生,只要能看病,哪里都一樣。”
有效關注和關愛關節炎患者,使每位關節炎患者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幫助——周志康以獨有的敏銳把這看成是一項有著醫者情懷的使命和事業,也將其視為整個科室發展的突破口和巨大機遇。因此,周志康和關節外科走向了備受矚目的舞臺中心。
周志康提出,關節外科專注于突破重點領域,將膝關節和髖關節手術確定為科室的重點發展方向。改革必然伴隨陣痛,也必須經歷陣痛。周志康表示,雖然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最終的結果令人欣慰。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和完善,團隊對科室調整和發展方向的意識開始轉變,逐步形成了認識深刻、方向一致、行動合力的發展局面。
2.做患者的“支點”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位醫者的職業誓詞,更是崇高醫德和無私精神的映照。在周志康身上,他將這份熱愛化為身體力行,為患者撐起生命的支點,他也跟患者建立了超越醫患關系的深厚友情。70歲的谷奶奶就是其中一個。
谷奶奶是我市臨猗人,數年前跟隨家人在澳大利亞居住。2023年,谷奶奶雙膝疼痛。家屬帶著谷奶奶跑了澳大利亞的好幾家知名醫院,診斷結果一致——骨關節炎,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
一番詢問后,谷奶奶得知,澳大利亞最頂尖的醫院每年開展此類手術僅100例左右。這讓也從醫的她犯起了嘀咕。利用回國探親的機會,谷奶奶找到了周志康。
“在膝關節骨關節炎初期靠用藥和物理治療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但由于軟骨磨損不可逆,用藥只能止痛并不能改變磨損進程。當疼痛反復發作,或是關節腔內出現了游離碎片,就表明可能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了。您這個手術難度不大,我們每年要開展1000多例。”周志康耐心、仔細地谷奶奶介紹了相關情況。
1000VS100,經過一番全面的比較,谷奶奶選擇相信祖國,相信家鄉。2023年9月、2024年5月,谷奶奶分兩次在市中心醫院關節外科進行了兩膝的關節置換。術后,谷奶奶膝關節伸屈正常,行走自如,完全恢復了正常的行動能力。
記者采訪時,已經返回澳大利亞的谷奶奶在微信告訴周志康:“我目前已經去過80多個國家。這次手術非常成功。我計劃再等一段時間,身體徹底恢復了到南極洲看一看。”
“太好了。希望您到時站在南極,幫我立個小旗子,上面寫上‘此膝關節置換手術由中國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完成’。”周志康開玩笑說。
谷奶奶能夠有勇氣到南極一游,背后離不開周志康的獨到之處。
在關節外科的病房,你常常能看到這樣一幕:剛剛走下手術臺或者坐診結束的大夫主動走到患者床邊,指導康復功能訓練及床邊康復治療。這是周志康到關節外科之后定的新規矩。
“手術不是重點,康復十分關鍵。”周志康說,因為康復決定置換的效果,如果只注重手術,不注重康復鍛煉,那手術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為此,周志康要求,包括他在內的所有醫生,必須要為自己主管的患者親自做康復鍛煉并指導患者家屬如何進行康復鍛煉。
因此,在關節外科,醫生們都身兼多職,既要動手術,還要做康復。一個個鮮活、神奇的康復案例,一聲聲真切、感激的話語,讓周志康及關節外科很快獲得同行的認可、患者的信任。該科每年開展膝關節置換術超過1000例,在全省醫院名列前茅。
就在記者采訪前不久,一家省級醫院的主要負責人得知這一情況后,專門叮囑相關科室:“要從運城取經,一家地級市醫院的手術量能做到這么大,肯定有不一樣的地方。”
3.趕最“心”的潮流
“拉鉤”“S彎”“骨錘”“骨水泥”“線剪”……手術臺上,周志康像名“戰士”,靈活自如運用各式器械,為患者解除病痛。已經“知天命”的他用半個世紀一直在做一件事——當一名好醫生。
但在2023年4月的一天,周志康完成了一臺特殊的手術——我市首例機器人輔助膝關節置換術。術前,周志康帶領團隊通過CT掃描,將CT數據輸入機器人電腦,進行術前規劃,并依托機器人智能化手術規劃系統,對術中截骨量及假體型號、安放位置等進行精確測量,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手術方案。手術過程中,該團隊使用機器人進行輔助測量、采點配準、機械臂精準截骨等操作,按照標準操作流程,成功完成手術。
周志康說,機器人關節置換手術具有多方面優點:無須開髓,可減少創傷及出血;個性化手術規劃,能實現精準定位,操作無須反復……該例機器人輔助膝關節置換術,真正做到了定位更精準、截骨更精細、數據更精確。
從“大刀闊斧”到“精雕細琢”,關節外科手術場景發生巨大變化的背后,是周志康多年來積極鉆研的勇氣和毅力。
近年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進步,將醫學帶入了新的時代——智能醫學時代。智能醫學的崛起,改變了傳統的醫療手段,甚至醫療模式,成為醫學創新和改革的強大動力。
如同7年前的二次創業一樣,周志康又一次選擇了從“心”開始。“無論時代怎么變化,醫者的初心和使命都不曾改變——為患者看好病。任何行業都是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得以發展和提高。只要我們順勢而為、勇敢面對,新技術便不再是‘攔路虎’,而是成長的‘助燃劑’。”
如今,關節外科已經可以成熟開展全膝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頭置換術、單髁置換術、髖關節翻修手術、膝關節翻修手術、肩袖損傷修復術等,向“智能、微創、精準”發展的腳步已勢不可當。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